个人信息

发送短消息 加为好友
姓名: 王家尧
领域: 生产管理 
地点: 北京 北京
签名:
  • 博客等级:
  • 博客积分:250
  • 博客访问:384596

专家文章

领导如何应对下属“恃才傲物” 2008-05-29

标签:

       本人在咨询过程中,遇到这样一件事,很有意思:

       下属员工在某一方面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较强,作为中层领导也对下属给予照顾(在工资待遇方面),但下属却有些“恃才傲物”,不仅平时不尊重中层领导(表现在态度、语气、待人接物等场合),还对领导的照顾不领情,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强,工资待遇低,领导给他安排临时性工作或增加一部分工作,他则先提出涨工资,后又要求晋升职位。如果换掉这名员工,又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;如果不换,这名下属实在太“嚣张”了。我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?

       我给予的答复是:

       在管理理论中,有这样的经验,“理论是灰色的、实践之树长青”。本人在回答很多企业管理者的问题的时候就发现,当对方所提的问题中的表达内涵太少时,回答就往往也只能依据其很少的条件,给出很简单的答案。其实我们自己也知道,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,却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。

       当年赵括“纸上谈兵”,结果被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国士兵(不知当年赵国总共有多少人,历史记录是否准确,笔者也没有认真去考证过,有谬误的地方请读者原谅),这就是赵王误信理论的下场。

       街亭之失,马谡被诸葛亮挥泪而斩,可见连中国智者的楷模,也会被口吐莲花的理论家所迷惑。

       再后来,又过了一千七百年左右,在延安又出现了李德、王明等一批理论派,更迷惑了大批红军官兵,多少人为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       这说明,理论的教条不是总会被人很轻易地识别出来的,而且往往是要用人命来付学费的。

       我是一个企业管理的实践者,所知理论不够系统、更不够深入和广泛,但我深感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随机应变是多么的必要。如果只会按理论去做事,大家坐在马路牙子上聊天,无所谓,正是:“看热闹的不怕乱子大”,吹牛吹出大天来才好呢。但如果在实践中,只按照理论的模式去做事的话,恐怕要让有责任心的人伤心了,要让企业付出代价了

       (这个代价也包括1、能人得不到重用而让企业发展缓慢所遭受的无形损失。2、由能人得不到重用而造成其他人伤心而导致的损失。3、从外面招空降兵,水土不服而付出的更多的薪水的损失。4、盲目照搬外国先进经验而造成的损失。)。

       言归正传。我们讲了多少年“以人为本”和“人本管理”了,但在遇到人员管理的实际问题时,往往就会出现“以上司为本”的“权力管理”的“人治”局面。俗话说:一个巴掌拍不响。在山东赵先生的问题中,只是一味地说下属的如何,而绝口不提上司的问题,就难免会让理论派偏听偏信、以偏概全。下面就几个问题答一下笔者的认识:

       1. 赵先生说:“中层领导也对下属给予照顾(在工资待遇方面)”。给了多少,没有说,比如:的确比其他低水平的人多了几十、几百元(不应该超过三百元吧),但这位员工说一句话,够其他人搞三天才搞明白的,你说这点钱算多吗?

       2. “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照顾”。但如果这位员工的工作量是别人的很多(我也不知道是多少),这点钱够吗?

       3. “不尊重中层领导,对领导的照顾不领情”。如果这位领导能力低(靠某种机遇上来的),说的都是外行话,做出的都是事倍功半的决策,结果导致效率低下、让其他部门背后笑话,又如何让人心服呢。心不服,这种在某一方面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较强的下属员工(个性秉直)又如何能口服。也许,他的不领情,正是在领导的面前为本部门争取更好的决策。

       4. “认为自己工作能力强,工资待遇低,领导给他安排临时性工作或增加一部分工作,他则先提出涨工资,后又要求晋升职位”。这说明这个员工是一个好员工,优秀的员工。他要求涨工资,是因为别人拿同样的薪水,却在清闲,而他因为能力强,就要付出很多的精力,除了当年的雷锋(理想型的人物),在经济效益当头的今天,还有几个人能这样做呢。他要求晋升职位,是因为他知道以他目前的权限(今天,绝大多数人都认权力而不认能力)办这个事情(这个事情又是其他人无法办成的,但要想办成,必须有相对的级别)是不足的。他有责任心,所以他会要求领导给他更大的权限,以便办更多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5. “如果换掉这名员工,又临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”。这足以说明该员工的能力不是企业培养出来的,是自己努力奋斗出来的(否则其他人也应该具备这种水平,至少不会比他差太远)。这说明企业的“以人为本”的管理做得太差了。

       6. “这名下属实在太“嚣张”了”。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。如果这个上司是赵先生自己的话,应该多花点心思和时间,在夜深人静的月光下扪心自问了。换个角度,从该员工的角度出发,想想自己错在什么地方,而不是急于指责下属的不是。如果这个上司是赵先生的下级,应当认真查查这个上司的问题,不要偏听偏信;也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个员工的情况,为企业留住人才、用好人才,才是最重要的。记住:“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宝贝”。

      “良言逆耳利于行”。做咨询的要说对企业的发展有用的话,不能只会说让企业感觉舒服的话。这就是我给赵先生答复的初衷。

类别:现场管理 |   浏览数(5360) |  评论(0) |  收藏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

最多只能输入150个文字,目前已输入 0 个字。
表情 [更多]
匿名评论
登陆账号: 密码: 找回密码 注册
看不清楚,换一张

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,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。